-
看完泾县打人事件,不少网友的第一反应都是“心疼泾县文旅”——有人说“60%的人5年内不想去了”,还有人连计划好的黄山行都跟着取消,准备暑假带娃去玩的家长更是犯了嘀咕:“这地方还能放心去吗?”虽说“一颗老鼠屎坏整锅粥”的担忧能理解,但咱得冷静想想:个别人的恶劣行径,真的能给一座城的形象“判死刑”吗?
首先得承认,恶性事件对旅游口碑的冲击是直观的。游客出门旅游,图的就是“安全、舒心”,看到当地发生暴力冲突,难免会把“个别案例”和“整体环境”挂钩,产生“会不会轮到我”的顾虑。尤其是泾县这样主打“山水人文”的旅游地,“安全感”本就是吸引游客的核心竞争力,一次极端事件曝光,短期内让游客望而却步,确实像“往清水里泼了盆脏水”,想澄清得花点功夫。
但咱不能用“放大镜”看缺点,却用“望远镜”看优点。泾县有青弋江的秀美、查济古镇的烟火气,更有无数默默坚守的普通市民——他们可能是景区里耐心指路的店主,是街头热心帮忙的出租车司机,是凌晨清扫街道的环卫工人。个别人的错误,不该成为否定整座城的理由,就像不能因为一道菜咸了,就说整桌宴席都难吃——大多数人的善意和努力,不该被单一事件掩盖。
换个角度看,这其实也是城市治理的“压力测试”。文旅发展从来不是“只靠风景撑场面”,更要靠“民生温度”“法治力度”托底。泾县若能借这次事件查漏补缺:比如加强重点区域治安巡逻,比如建立游客权益快速响应机制,比如开展“文明旅游共建”活动,让“安全”和“文明”成为看得见、摸得着的体验,反而能把“危机”变成“升级契机”——就像人摔了一跤,拍拍灰站起来,反而会走得更稳当。
对游客来说,保持理性区分很重要:我们可以谴责恶劣行为,却不必因此否定一座城的全部。就像去任何地方,都可能遇到温暖或糟心的事,但真正值得记住的,往往是那些“陌生人的善意”——比如在泾县老街,店家多送的一块茶干;比如在景区门口,保安帮忙指引的一条近路。这些细碎的美好,才是一座城的真实底色。
说到底,城市形象的修复,靠的不是“嘴硬辩解”,而是“扎实行动”。泾县文旅接下来不妨把功夫下在“细节”上:比如在景区公示24小时投诉电话,让游客遇到问题能随时求助;比如推出“文明旅游体验官”活动,用真实的游客反馈传递正能量;甚至可以联合周边景区,推出“安心游”套餐,用诚意打消游客顾虑——当“安全感”和“获得感”重新回归,所谓的“不想去”,终会变成“想再去”。
一颗老鼠屎确实会坏了一锅粥,但如果我们能及时倒掉脏粥,洗净锅碗,重新熬一锅更香甜的新粥,反而会让人对“下一顿”充满期待。相信泾县这座有着红色底蕴和山水灵秀的城市,能挺过这次风波——毕竟,真正的城市魅力,从来不是“永不犯错”,而是“犯错后能痛改前非,用行动证明‘值得信赖’”举报
